查看原文
其他

查阜西:琴歌诀等三则

查阜西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2022-12-20

编者按:

琴歌是可演唱的有词琴曲。查阜西先生就琴歌的意境、行腔、神态等方面总结了口诀,还以“四声阴阳,九音开合”说明“乡谈折字”,但却被曲解是以昆曲语汇冒释琴歌。还有人别有用心地贬低《琴适·胡笳》的价值,认为词曲配合呆板,一字一音,反映了明代统治阶级复古的音乐理论。实际上,这都是对琴歌的轻视。七夕之际,让我们一同回顾琴歌,一同聆听先生吟唱的、远古的旋律。


琴歌诀
文丨查阜西
(本文选自:黄旭东、伊鸿书等编《查阜西琴学文萃》 

余方将借弹唱《胡笳》推广琴歌,许健亦试令尹澄用西法演唱,是亦百花齐放熔冶陶成之道。琴歌自有师承,爰作琴歌诀:

“意境”(凝神)想“周全”;“涵”“呼”(净气)得自然;

“行腔”留“后劲”(气口);“折字”守“乡谈”(四声阴阳反切分地区);

“读破”(喷口)千金力;“神”(表情)来百样传;

“抑扬”(强弱)参“紧慢”;妙用在“丹田”(横膈膜)。

1959年11月22日

 

琴歌谱序

余于戊申,已酉,庚戌,辛亥遇四琴师:益阳夏伯琴、箫山俞味蒪、大庸田曦明、龚峄晖授余《陋室铭》《渔樵问答》《慨古吟》《客窗夜话》诸琴歌,皆分“腔”“韵”,龚氏强调古歌必守“乡谈折字”之法,谓否则不能移情。

以虞山黜词,五十年间各地琴家,道高者辄以虞山自许,余不得不相从窃号自娱,遂不复以琴歌问世,辞亦固“俚”也。然卒有私淑琴歌古法之情:琴歌古法近“京”不似“昆”,子谦三十年代中常以昆雅于京,而余则常谓京胜昆。此题外之争,实不无为琴执言之深意存焉。

在十八拍《胡笳》旧辞争议中,音协要求演唱凑熟,诸琴家竞以大小《胡笳》指谱,任西法、昆法歌者唱词倚器,余独以传统琴歌之法,取西南乡谈,教朱琳(人艺能川语)、胡静壁(川歌舞团演员)亟歌一二及十二拍,颇为乐家珍视,问道者渐众。年馀以来,为诸生讲授琴歌传统旧法无虑数十次矣,爰试订谱例及谱法。

琴歌辨

有词的琴曲而又可以演唱的,传统地称之为“琴歌”。在汉代,留传下来许多琴曲,它们没有曲名,而称为琴歌——如司马相如琴歌。但是五六百年来,琴歌与有词之曲已经混淆,严天池认为“取古文辞用一字当一声”或“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”都不可取。话是对的,但只可是指某些有词之曲而言,不可认为凡有词之曲都是如此,更不能涉及琴歌。

宋代末年,徐宇(天民)传曲都是无辞,明代中叶萧鸾遂强调浙派徐门正传应“去文而存勾踢”,也就是说,浙派是只弹而不唱的;拿今天的话来讲,他们主张古琴只是器乐,不屑于给演唱的曲伴唱,或自弹自唱。他们暗示和江派对立,说江派的琴是俚俗的。从明初的人的理解看,他们对江派不排斥琴歌这一点,并未作非难,可能是由于“遗音”(谢雪峰)见重于沈(石田)程(篁墩),二杨(杨西峰、杨鹤溆)崛起于江左,惹起士大夫琴坛对它们的嫉视,江左江南的“江派”,就渐渐被误为江湖派的“江派”了。追源史迹,令人兴叹。

三百年来琴重“虞山”,而虞山派的名誉始祖严天池也确说了一句“琴川(即虞山)胥刻意于声,而不牵合附会于文……要与俗工之卑琐靡靡者悬殊”的话,于是琴歌就与一切有词之曲,受到了池鱼之殊,几乎无人齿顾了。

作为一个琴人,我是从琴歌学起的。我从十四岁到二十七岁,一直是弹必有唱,后来有人教我“归口虞山”,我就不敢当众演唱了。当我开始弹《忆故人》和《梅花三弄》两个无词琴曲时,我在情绪上还多少有些抵触。我很怀疑,一个琴曲没有词,怎能知道是些什么意思呢?后来到任何地方遇到的琴家,几乎全是只弹而不唱,我才噤若寒蝉,怕人轻视我是“江湖派”!

今天,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诱导之下,我又开始试唱琴歌了。对于琴歌,有些音乐家是持肯定的态度的,但另外少数琴家和音乐家还是在轻视或怀疑。

1956年12月3日我与衡阳县长深夜下乡,到方工四社走访七旬老琴人李师古(解放后行中医),他一开口就先问我:“你是什么派?”我说我多年来只弹不唱了。他说:“好吧,算你是廊庙派,不是江湖派吧!”然后才和我接谈琴事。像这样老年人,表现顽固是可以原谅的。但不幸有些音乐家至今也轻视或怀疑琴歌。

在《胡笳十八拍》发掘演唱后的座谈会时,我在解答中用了“四声阴阳,九音开合”说明“乡谈折字”,当时就有人指摘我不该用“昆曲语汇”去“冒释”琴歌。“四声阴阳,九音开合”并不是昆曲专有的语汇,“乡谈折字”则从来不是昆曲语汇;格格不入的西乐语汇,用以解释中乐更是天下滔滔,而指摘的人忽有此反应,显然他对琴歌是轻视、怀疑,兼而有之。还有人别有用心地贬低《琴适·胡笳》的价值,提出“词曲配合上也比较呆板,都是一字一音,十足反映了明代统治阶级复古的音乐理论”的说法。“配合呆板”“一字一音”就是统治阶级复古思想?传统琴歌和一切有词琴曲外形都是配合呆板,都是一字一音?《琴适·胡笳》并非一字一音,而是普遍使用吟猱绰注的,与雅乐谱、诗经乐谱迥乎不同,倒是谢雪峰、杨西峰、杨鹤溆、张廷玉等所传有的较简。至于呆板与否,易涉主观,而《琴适·胡笳》拍拍变奏,岂变奏即呆板耶?照此说法,一切传统琴歌和有词琴曲岂不是全被否定了吗?这是粗暴的。

许健同志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,因为听众对《琴适·胡笳》的反应不坏,他解释说:“但是经过发掘者(指我?)与演唱者(指朱琳)精心的‘处理’后,有些地方也很动人。”浅薄如我,并无任何“处理”能力;朱琳初次向我学唱琴歌,亦并不自以善为“处理”自豪。动人之处不是来自“处理”,而是来自传统的“乡谈折字”的琴歌唱法。语详本刊下期《传统的琴歌唱法——乡谈折字》。

1959年9月25日

查阜西:琴歌的传统和演唱 

编辑:西西

审校:安安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